教育在线
位置:教育在线 >> 新闻 >> 时事关注 >> 浏览信息

艺术考生素养缺乏 艺术教育应先塑造文化人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7日

  “居然有考生认为苏东坡是清代人?”谈起刚刚结束的艺术研究生考试阅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传席哭笑不得,“这是很低级的历史常识错误,但在阅卷过程中却屡见不鲜。如果加上错字,差不多一半以上都要得零分。”

  笑过之后,陈传席不免有些伤心:“艺术考生的文化素养问题非常严峻。”

  近年来,随着艺术类院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艺考日渐火爆。除了部分真心热爱艺术的考生,有相当一部分却是因为自身文化课分数不高,转而在高中最后一个阶段突击艺术,以求借助艺考进入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本科院校。这样的初衷,艺考大军心照不宣。

  文化素养缺乏,艺术后劲不足

  当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后,少数被录取的艺考幸运儿便开始系统的艺术专业学习或研究。面对大学更为开放的知识环境,“应试艺考”催生出来的短期效应迅速消退。考前突击培训只是皮毛的文化常识,离文化素养尚有很大距离。

  “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缺乏,便难以领略经典之作的深刻趣味,也难以在创作上走得很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邓宝剑说。

  中央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也认为,当技术在达到巅峰的时候,就需要文化来助推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深刻理解艺术,还必须对其他文化门类有一定理解。所以,他提倡戏曲演员要从“艺人型”向“学人型”转化,学会把技能提升到学理的层面去思考和总结。

  文化素养难以一蹴而就

  艺术教育需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已经成为艺术教育者的共识。

  “文化素养并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学科的知识,它意味着善于感受、善于领悟的智慧,也意味着生活中的高雅情操。”邓宝剑说,“这种素养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学科而获得提高,比如文学、历史、哲学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些学科。”

  赵景勃在任中央戏曲学院副院长期间,曾努力推行“文化四国”:国戏、国学(诸子百家、诗词文学修养)、国艺(琴棋书画)、国术(武术、传统健身术等),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多了解、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如西洋的美声、话剧表演等。有些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吸纳到戏曲表演上来。大学教育和科班教育不同,学生的视野开阔多了。”赵景勃很乐观,“虽然总体来说,从事戏曲表演的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依然是进步了。”

  不过,陈传席显得忧心忡忡。他说,虽然学校提供了很多文化课学习机会,但现在艺术研究生才3年,第1年忙于学英语、政经,第2年稍微研究点专业,第3年就写论文毕业了。他也曾要求学生阅读孔孟老庄等文化经典,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

  艺术教育应先塑造文化人

  “艺术教育要重塑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崔树强说,“但今天很多艺术教育,受到商业诱惑和市场刺激,一开始就以艺术为目的,忽视心灵培养和精神熏陶,导致艺术日益沦为卖弄技巧,离文化精神越来越远。”

  这也成为很多艺术教育者的忧心所在。陈传席谈及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经历说,在国外的艺术专业学习中,文化课的比重不会少于60%,剩下的才是专业课。诸如文学、历史、外语、艺术史等都是必修课程,而且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但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艺术专业依然轻文化重技术。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虽然也要求在毕业创作之外提供毕业论文,但很少有学生能独立完成。“这好比体育比赛,你降低了标准,世界冠军自然就多了,但这有什么意义呢?”陈传席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