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位置:教育在线 >> 新闻 >> 时事关注 >> 浏览信息

民办院校自身不足 如何改善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8日

  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管理模式等是判断一所高校好坏的主要指标,也是高校吸引学生的法宝。但记者采访青岛民办高校发现,受急功近利观念影响,能通过内部建设提高办学能力的民办高校凤毛麟角,也就是说,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教育本身的确无过人之处,再加品牌不如公办高校叫得响,也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 “软肋”。从外部环境上看,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存空间日益严峻,面对内忧外患并存的形势,于是一些民办高校便杀鸡取卵,熬过一天算一天。如果民办高校不能迎难而上,研究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特点,发展适销对路的专业化、个性化教学,那么,关门倒闭将是早晚的事儿。为此,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办学硬件,才是民办高校寻求长久立身的大计。

  教师现学现卖误人子弟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的教书育人之本,知名老师、教授,是一所高校的亮丽名片。岛城一所民办高校的大一学生小苏,由于对所就读学校的师资队伍失去了兴趣,而一度产生退学的想法。

  小苏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是播音主持专业,可到了学校之后,却不知道该称自己所在的班级叫什么班。“我们班一共只有二十多个学生,但大家报考的专业各不相同,有播音主持、有服装表演、有影视编导……”小苏说,把不同专业编成一个“大杂烩班”的原因,是这所民办高校实际招来的各个专业人数太少,无法独立成班。如果说,把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同学们尚可忍受的话,那么让多个专业的学生上内容完全一样的课,则令人匪夷所思。例如,给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上播音课时,学服装表演的学生也要听;给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上形体课时,影视编导的学生也在跟着走台步。“我来学校有一年了,上的课多得都记不住,但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小苏语气激动却又一脸无奈地说。聊起这家民办高校的师资情况,小苏愤慨不已:“学校里的很多老师都是本科刚毕业,讲的其实就是他们在大学学的皮毛东西,并且大部分老师都是照着课本念,无丝毫扩展可言。你说,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被逼成“多面手”有负罪感

  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的吴倩(化名)老师,在小苏所在的班里执教专业课。对于学生的不满意,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有着很强的“负罪感”。3年前,吴倩老师大学毕业后受聘成为该学院的一名专业课老师。刚进校门一个月,她就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然而,为了避免违约需要付出的高额赔偿金,她不得不决定咬牙坚持干满3年合同期。

  在漫长的3年民办高校教学生涯里,吴倩在同事眼里是公认的“女强人”和“多面手”,什么课都能教。吴倩在读大学本科时主攻服装表演专业,而她在三尺讲台上却先后给学生上过形体、服装表演、服装设计、播音、编导、朗诵等9门专业课。“说实话,我所教的这些课中,多数专业从来没有接触过。”吴倩交底说,院里给排上课后只好临时“抱佛脚”。“你想我自己都没学过,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吴倩透露,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教学在这家民办高校里十分普遍。“学校里老师太少,专业老师就更少了,很多时候学校排课根本就不征求老师意见。”吴倩还说,现学现卖这种误人子弟的授课方法,令她和其他有良各老师们感到内心很愧疚,甚至对学生有种负罪感。

  吴倩结合她所在民办高校在过去3年里的招生情况,以及她所了解的其它民办高校现状分析认为,通常情况下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都不高,新入校的考生成绩大都在二三百分。当然,民办高校偶尔也能招到对民办高校了解不深的400多分“高材生”,这些考生入校后往往表现得极不适应。“有时候,当好学的学生们向我哭诉‘误上贼船’时,我就悄悄劝他们回家复读!”吴倩在讲述这番话时,双眸有些湿润。

  学校机房成收费“网吧”

  在青岛一所民办学校里读了一年之后,来自德州的小马始终没有找到读大学的感觉。“上了大学之后,每天早晚都要上自习,非休息时间学校大门紧闭,禁止外出,感觉跟高中没有区别。”小马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她特别羡慕在中国海洋大学就读的高中同学。一有机会,她就到海大校园里找“感觉”——坐在图书馆里,漫步丛林之中,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发呆……“其实,我们学校的校园也不小,但不知为啥,却找不到上大学的感觉。”小马理想中的大学究竟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她说:“大学应该是自由的,能学到真东西,活动丰富多彩!”最令小马难以忍受的是,走在自己的校园里,时常有各种督查人员在“监视”。记者了解到,在岛城一所民办高校里竟有如此荒唐的管理理念:当一对男女同学一起走路时,间隔小于1米,将会被视为“早恋”,“情节严重的”将被开除学籍。一名民办高校学生在网上调侃:“封校每月一次,每次持续一个月。”

  让学生把钱花在校内

  小马和同学们只有在休息时间,才能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增长见识。“那么,你们平时学习一定抓得很紧了?”小马很干脆地否定了记者的猜测。她说,不上课时,学生们大都在网吧待着——校里机房被学生戏称为“网吧”,因为在这里上网与在街上收费是一样的!除了不能通宵上网外,机房与校外的网吧没有太大区别。在一所民办高校校园里,记者看到,不大的校园里开设了十余家商店或者小超市,此举方便了不能随便出校门的学生的生活,但却引来了学生们更大的非议,在他们看来,学校一方面不允许学生外出,另一方面又在校园里开设 “网吧”和超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把钱都花在校园里,而这也是民办高校敛财的一个手段。

  图书馆每年只开一次

  汽车工程专业的小朱开学之后将读大三,在学校两年的时间里,他从来没有在图书馆借过书,他只知道图书馆的一层架子上摆放了不少书,但平常这一层并不对外开放。“只有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里,图书馆允许学生借书,但时间只有1个月,1个月之后,就得等到来年了。”经过长时间观察,小朱发现校方这样做的用意在于——给新生和家长做做样子,其实外表壮观的图书馆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蒋雯(化名)同样是岛城一所民办高校的老师,她也是本科毕业就登上了专科生的讲台。她开设的艺术设计课是本科所学专业,但说起自己在给全班50多名学生讲课时,的确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初当老师时,蒋雯非常仔细地备课,可当她到图书馆查资料时却发现,学校图书馆里没有任何专业书籍可供参考,要么自己花钱买书,要么就吃自己的老本。“你去学校看看,你会觉得学校的图书馆建得很气派,但里边几乎没有一本可供老师和学生参考的专业书籍。”蒋雯说,学校里没有任何帮助老师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的培训,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也很少探讨业务,但每周二是学校固定的开业务会时间,绣十字绣、画画等成了老师们打发时间的主要途径。

  学费贵过北大就业不敌农民工

  民办高校门槛的降低也导致了“出口”的萎缩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高雅殿堂,教书是过程,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才是创立大学根本目的。我国公办高校的育人机制曾一度遭人诟病,焦点问题是大学里培养的人才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民办高校在办学之初,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少民办高校也确实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实践中,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认可程度却大打折扣。

  小齐是岛城一所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该学校强调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毕业前要拿到7证,所谓的7证是指学校结合本专业分解的7种技能,以环境设计为例,学生需要考取photo-shop、CAD制图等7个证件,否则无法拿到毕业证。“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证在就业时根本没有企业看,原因是缺乏公信力,没有考取证书的学生,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买证毕业!”

  一所民办高校负责人无奈地表示,民办高校招生门槛的降低,也导致了“出口”的萎缩。“我们在2004年左右招生时,考生高考成绩大都在400分左右,而现在录取的考生甚至不足200分。”该负责人表示,为了招到足够的学生,民办高校门槛一降再降,学生质量逐年降低则导致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受阻,“出口”不畅通,反过来又影响学生“进口”与民办高校的口碑。“学费贵过清华北大,学生生存能力比不上农民工。”成为了一些人对民办高校的评价。

  教学仪器陈旧落后

  记者查阅了多所民办高校的网站,学校拥有教学仪器设备的价值、图书馆藏书数量是每所学校简介中极为突出的内容,但实际上很多学校,这些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数字。蒋雯说有一次学校要通过一项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图书馆的藏书量,为了蒙 混 过关,学校找了空纸箱子堆 在 图 书馆,然后上面 用 布 盖上,检查人员 来 了之后,学校表示图书馆刚刚建成,图书装在箱子里还没发摆放,而实际上纸箱里全都是空的。

  记者采访多名民办高校师生获悉,一些民办高校除了图书馆藏书有限外,校方用于教学的仪器和设备同样陈旧、落后。以小朱同学为例,他学的专业是汽车工程,在了解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时,学校为学生们提供的竟然是一台拖拉机——拖拉机烧的是柴油而汽车烧的是汽油,两者的工作原理是截然不同的。

  据介绍,硬件设施较差是民办高校的通病,这也是大部分民办高校里文科类专业偏多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民办高校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旅游、会计等文科专业,以及个别应用性较广的学科领域,而这些专业恰恰是市场上最难找到工作的专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表示,同样一个班,同样的学生规模,理工科专业的投资是文科的数倍。这是因为学理科,不但要投资一大笔钱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场地,采购设备器材,而且理工科的老师比较难找,并且工资费用也比文科老师高。相比之下,开设文科专业,只要有几本书、一盒粉笔和一块黑板,就能搞定,并且师资来源不缺乏——返聘高校退休老师,退一步讲,找一些在读的研究生、本科生兼职也行。为此,上述民办高校出现“本科生教本科生”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专家观点

  招生欺骗民校饮鸩止渴

  去年,青岛某民办高校在省内的招生计划为2800人,而实际只有280人报考,巨大的招生缺口,让原本就步履维艰的学校雪上加霜。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学校高薪聘请了众多招生人员,希望扭转去年的招生颓势。

  一位民办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年出现招生缺额不可怕,最令他们担心的是由于招生引发的恶性循环。该负责人表示,这几年来民办学校的招生都不太景气,招生缺额大的学校肯定将陷入恶性循环。

  省教育厅的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民办高校都有相应的企业或者董事会支撑,需要利润的回馈,没有资金支持学校发展,部分学校就会变得很“短视”,在高考填报志愿阶段通过虚假、夸大宣传来招揽学生,长此以往学校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口碑越来越差,招生就会更加困难,通过坑蒙拐骗或者忽悠的方式招生,此举可谓是在饮鸩止渴。

  ■权威数据

  不足一成人对民办高校看好

  2012年12月25日,山东社科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发布了《2010年山东民办高校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考生和家长对民办高校的现状及前景却并不乐观。3875份有效问卷中,有40.25%认为目前民办高校鱼龙混杂、良莠不齐,37.5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而仅有8.72%的人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记者手记

  提高办学门槛避免短视行为

  采访民办高校生存危机这组调查报道,不是要把民办高校一棍子打死,而是期望能够引起民办高校管理者、考生和家长,真正意识到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为民办高校的真正崛起抛砖引玉。

  201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出了多项途径与措施:支持民办高校创新机制和育人模式;依法落实民办高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

  的确,民办高校能够发展至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高校入学率,特别是对推动公办学校的改革起到了“鲶鱼”效应。但不可否认,如今民办高校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之前,民办高校采取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生源不愁、利润较高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生源数量下降随之带来的是学校运转资金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办学正规、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的民办学校将获得学生的认可,而为了赚钱而办学的学校将面临倒闭关门的风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十年育树,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办学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想谋取暴利、想赚一笔就撤的人必须要远离教育,同时我们的政策也应该设立足够高的门槛,避免投机资金办学,为社会培养优秀民办高校的同时,也可以避免“烂校伤生”的事情发生。(臧旭平 于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