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位置:教育在线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浏览信息

南京5高校试水高校联盟目前不采用自主招生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8日

  昨天,江苏省第一所高校联盟仙林大学城本科教学联盟正式成立,按照“联盟协议书”,南大、南师大、南中医、南邮、南财大5所高校结成“教学联盟”,实施联合培养计划: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并探索转学、转专业制度。

  三大关键词

  1、什么叫“学生互派”?

  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介绍说,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的“交换生”可以在联盟校内任一学校进行一学期或多学期的学习,联盟校互相承认交换生在他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在专业对等或者相近的基础上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比如你在南师大学中文专业,可以申请转到南大学习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在南大修满的学分南师大也会认可。”

  记者了解到,其实南师大、南中医等高校已经开始试点互相委托培养学生。今年9月份新生报到现场,南师大就特设了“南中医新生报到点”,南京中医药大学部分新生在南师大完成一年学习,再回到南中医。“各个高校专业优势和特色不同,比如,南师大的基础课就是强项,而这批学生到南师大就是学习基础课,如英语、计算机、政治等。”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2、如何带着学籍“转校”?

  “这是全新的探索,按照现有的规定,同城高校的学生是不能互相转的。”丁晓昌告诉记者,比如说东大的学生想转到南大,毕业后拿南大的毕业证,从目前的政策上看是不允许的。“作为教育部高教改革试验,我们正在探索联盟内高校间的转学,打破学生一考定学校、定专业的现状。学生不再因为考入某个专业而定型,进入高校后还能选择更高的平台。”据介绍,仙林大学城联盟校将各自选取试点学院和专业,探索联盟校优秀生转专业、转学制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由各校根据情况自主实施。并积极探索联盟校部分重点专业面向省内其他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优秀生选拔制度,增强联盟校生源广泛性和办学吸引力。

  谈到转学制度的探索,南京大学(招生办)陈骏校长表示,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南师大、南财大学生想转到南大,拿南大毕业证比较难。因为南大是部属高校,毕业文凭由教育部来发放,而南师大、南财大等高校是省属院校。“当然也不排除未来教育部也会推出相应的改革。”相关负责人透露转学探索有可能先从省属四所高校开始尝试。

  3、“资源共享”范围有多大?

  “南师大的文学讲座以后都能去听了。”这是南京财经大学大一财政专业的崔卉淼同学听到5校“结盟”的消息第一反应。

  记者了解到,5所高校“结盟”后,将搭建统一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行图书通借、资源共享学生,全面实现校际教学资源高效利用。“南财大的学生不仅可以跑到南师大听讲座,南师大的老师还能到南财大去上课。”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联盟高校还会组建互聘教师协调机制,制定联盟校教师互聘互认的管理办法,开通联盟校教师互聘网。

  三个疑问

  这5所高校结盟的目的何在?

  江苏有126所普通高校,教育部注册备案25所独立学院,高校数量全国第一。为什么省内第一所高校联盟选择了这5所高校呢?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解释说,仙林大学城是全国建设较早、影响较大的大学城。而联盟内的五所高校地域相近、优质办学资源互补。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一脉同源,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省政府共建高校,在通信、信息学科等方面特色鲜明、实力较强。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具备鲜明学科特色的地方高水平大学。“这个联盟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酝酿。”

  “龙头老大”南大会设什么“门槛”?

  作为省内高校的“龙头老大”,南大在联盟内地位“显赫”,联盟内的高校学生会不会一股脑地往南大“涌”呢?丁晓昌表示,作为南大肯定会设定相应的“门槛”,其他四所高校也不是想转就能转的,条件成熟,肯定会制定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

  南京大学会为联盟内其他高校学生设置什么样的门槛呢?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态,“机会均等”。陈校长介绍说,南大实行“三三制”教学,把四年本科阶段分为三个不同教学特征的阶段,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所有课程基本上相似。但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机会根据你所期望的四年大学当中就读的专业开始选修相关课程。“联盟内高校学生想来南大上课也是一样的,和南大学生一样参与竞争,如果某一个专业报考学生太多,我们有一套考评方式,把最优秀的学生挑选出来。”

  这5所高校会自主招生联考吗?

  5所高校“结盟”后,自主招生是否会联考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教学联盟,暂时不会考虑自主招生联考。记者了解到,5所高校中,南大、南邮、南师大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相关人士表示,南大作为部属院校属于自主招生“北约”联盟,属于招生第一梯队,和其他高校不在一个“方阵”,联考的几率很小,而省属院校南邮、南师大联考几率相对大一些。(蔡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