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读暴露应试教育缺陷
很多家有学童的父母都有一种类似的生活方式——。家长的功课越来越多:检查作业陪孩子完成阅读任务,帮孩子制作手工,完成老师的各种派活……
苦不苦,看看家长咋“陪读” 累不累,想想升学“不疲惫”?
很多家有学童的父母,都有一种类似的生活方式——陪读。虽然“减负”口号一年比一年响亮,然而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家长的“功课”越来越多:检查作业,陪孩子完成阅读任务,帮孩子制作手工,完成老师的各种“派活”……面对愈演愈烈的“陪读”现象,家长直言“不堪重负”。
“家长作业”五花八门
王女士的儿子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小学读一年级,她告诉记者每天都会准时接孩子放学,然后送他去兴趣辅导班学习跆拳道。当陪孩子结束所有课程回到家后,她的“陪读”经历也才刚刚开始。
“先是要检查孩子的作业本,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同时也要了解老师布置给自己的‘家长作业’。比如,英语老师要求协助孩子听写单词,语文老师要求我检查孩子背诵课文,数学老师要求家长帮助备齐尺子、计算器等学习用具……当所有任务完成后,我则要在各种书本和练习册上‘签字’以证明孩子的学习成果。”王女士说。
王女士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上小学以来,她几乎每天都要“陪读”,应付老师布置的“家长作业”。眼看又快期末了,她的“陪读”任务更加繁重,在完成常规的任务外,还要帮助孩子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以备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北京,有着王女士相似经历的家长并不占少数。周先生的儿子正在安贞里第二小学读三年级,他表示学校给孩子订阅了一些学习报刊,如语文报、英语报等,这些都需要家长陪同孩子阅读。“现在孩子的作业越来越多,天天这么‘陪读’我都有些吃不消了。”周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此外,还有家长向记者反映,随着一些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家长还经常要帮助孩子制作手抄报等劳作。
沈女士的女儿就读的垂杨柳中心小学会定期让孩子们制作主题手抄报。“有时孩子功课忙,我们不得不代劳帮孩子打草稿、画图,找相关的文章,为的就是让孩子的报纸能在班上展出、评到奖项,这也是无奈之举。”
一些重点学校的老师甚至还通过邮件或手机短信给家长“派活”。刘女士的孩子就读于海淀区某重点小学,她告诉记者平日里老师会通过邮件的形式给孩子布置作业,发布一些班级活动的通知。有时家长则要帮助孩子下载、核对信息。最让刘女士苦恼的是,时常要与老师“短信互动”,接收老师发来的各种通知和提示,尤其是快到期末了会频繁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目的都是为了督促家长配合学校教育。
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读的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一项对670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近五成小学生回家做作业需要家长陪伴,36%的学生需要家长监督,仅一成小学生回家后能独立完成作业。
面对“陪读”抱怨连连
家住安贞里小区的冯女士告诉记者,其女儿在府学小学读二年级,自己每天都要给孩子检查作业并签字。每次花在督促和检查孩子功课的时间,就长达一两个小时,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在10点钟以后才能休息。不仅孩子感到辛苦,家长还要同时兼顾工作和“陪读”的双重任务,身上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冯女士不明白为什么学校要让家长承担这样的任务。“我们把孩子放到学校,就是让学校担负起更加专业和严格的教学责任,家长则应该教会孩子课程以外的东西。”冯女士如是说。
李先生的儿子在北京一所普通小学五年级读书,他告诉记者,原本孩子在一所重点小学学习,虽然成绩一直很优异但是课业负担太重。为了让孩子能轻松些,才转到了现在的这所普通小学。但是孩子的压力虽然看起来减轻了,但是家长“陪读”的任务则加重了。“学校提倡‘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我们却还要忙着帮孩子补习。眼看着就快‘小升初’了,我们真是一刻也不敢放松。”李先生无奈地向记者表示。
“我老婆有时候对我女儿的辅导就过于细致,许多作业都帮她处理,两人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些看法问题发生争执,时间长了,女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便越来越差。”北京东城区的董先生告诉记者。
然而面对学校与家长的双重监管,多数孩子表现出排斥的态度。记者了解到,许多孩子抱怨“作业太多”、“父母管得严”、“老师找家长谈话”、“不想考试”等等。但是为了提高成绩,让家长和老师满意,孩子们只能服从和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为的就是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和选拔。
想卸却不敢卸的担子
北京某重点小学的王老师向记者透露,学校并非有意将责任推给家长。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单方面不能保证孩子学习的自觉性,所以要求家长尽量“陪读”,监督孩子学习。这样学校家庭两头抓才能保证孩子的成绩。
王老师还讲到,不少家长甚至还有放大老师要求的倾向,比如一些手工作业,明明强调要学生自己动手,可是交上来一看就是家长做的,老师禁止了多次也没用。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曾指出,家长过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日常学习中,未必都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在关颖看来,就一些家长自身而言,总是不放心孩子、习惯性地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实际上已经成了孩子学习的“监工”,往往是“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在向家长“分配任务”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有意无意地转嫁学校教育的压力。其结果短期内或许表面上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但难以获得长远的教育效益。
家长最重要的角色是当孩子的“生活导师”。在采访中,一些家长也对这种看法持赞成态度,“其实我们也愿意在周末或者假日,带着孩子去郊游啊、野餐啊,既加深了父子、母子间的感情,又能让我们更放松,可是现实压力太大,不允许我们这样啊。”李先生告诉记者。
受访的家长大多认为:陪读虽然无奈而又辛苦,但却是必须的,他们必须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在生存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如果不‘陪读’,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做家长的今后怎么向他交待?”有家长这样告诉记者。
透过“陪读”的现象,记者看到的是应试教育引发的家长、老师和学生的集体焦虑。由于长期以来教育体制对家庭教育的误导,以及对学校教育功能的扭曲,使得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不畅,教育责任无法合理分配,最终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令人忧心的是,家长“陪读”使孩子常常处于依赖、被动的状态,如果因此造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减弱,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实习生 关静宇 记者 孙喜保)
上一篇:就业难 高学历入驻家政市场
下一篇:低龄择校显现应试教育提前毒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