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
位置:教育在线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浏览信息

高考状元难成杰出人才 过度热炒被捧杀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国外何以没有高考状元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过去,各种高考状元之类又要粉墨登场。一位从海外归来的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从来没有“高考状元情结”。为什么没有?主要是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学生仅仅“分数高”,还不能证明就是优秀学生、精英人才,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力、公益情怀、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有积极的建树。

正因为这样,美国的高考录取除了参照SAT考试,面试、自荐信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面试就是主考官挖掘你的潜能和潜在优势,面试官很“毒辣”,能将你的潜意识中隐藏的人性化优劣等因素,统统都挖掘出来,看你到底是不是一个品格和意志力都很优秀的人才。如果他们认为你在某方面非常优秀,就是SAT考试成绩不够高,还认定你是优秀人才。自荐信,展示的是你的“人无我有”的优点,也就是能将这个优点展示到让人 “无限敬仰”的程度,你就成功了,当然,展示不是说谎、编造,而是实话实说。

比如一个孩子说他非常坚强,在家庭遭受一系列变故、亲人去世后,家庭收入降低了,他就挑起了生活重担,打工赚钱,打了几份工,还坚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没有因为家庭原因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发展轨迹等。这种“实话实说”就能得到成功。这种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完全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美国学生很乐于参加慈善活动以及公益活动,打工赚钱是家常便饭。

德国人才学研究学家威尔尼茨教授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障碍,甚至是致命的障碍。芬兰赫尔辛基瑞苏中小学的校长也说:“如果一个孩子的分数比别人低了一些,但却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人格特质,或更好的同侪合作能力,或更佳的人缘等,老师就会很希望这位学生能得到实质的奖励。所以,我们绝不会只以学期分数或科目成绩为单一标准,去评断谁比较应该被鼓舞。而是希望把这些为数不多,但能让孩子们很开心的奖金,给予真正合适与需要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开放观念,谁还将“分数至上”当做唯一的优秀标准呢?

国内的教育尽管说要加强多元评价,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意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可分数好才是真的好,仍是最高标准。如果成绩不够好,就算是你的社会协调能力和规划领导能力再强,也没有人欣赏你、赏识你。偏才怪才屡屡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出局。多元评价得不到落实,自然就会让“高考状元”成为金字塔塔尖。

还有“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当总统和当掏粪工,分工不同,都能得到社会尊重和丰厚的体面的收入,以及社会劳动保障,比如芬兰教育从来不将高分学生看成优秀学生,他们所谓的好学生就是,谁能将个人特长发挥到极致。所以,芬兰人认为,国会议员不会比厨娘更了不起。大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所以,人们就将更多精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技工、司机等行业,同样有优秀人才加盟。普通劳动者的观点得到积极落实,谁还愿意当“高分考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

我们的行业分歧仍然很严重,考上了名校,所获得的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就能“高人一等”,正是有了这种所谓的优越感的刺激,更多学子才将冲刺名校、高考状元,当做一种人生目标,也就很正常了。